保定理工学院-经济学院
您当前位置:保定理工学院 >> 经济学院 >> 学生工作 >> 浏览文章

学生工作

学校简介

【青春三下乡(二)】保定理工学院经济学院“薪火逐光”实践团赴神农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青春三下乡(二)】保定理工学院经济学院“薪火逐光”实践团赴神农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号角声中,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保定理工学院经济学院“薪火逐光”实践团于2025年7月11日在院团总支书记李云飞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神农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把思政课堂搬到田园深处,探寻科技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神农密码”。

泥土沾在手上,思政落在心间。实践团成员们怀着对土地的敬畏之心,走进红薯种植区开展除草作业。每一根杂草的拔除,都是对土地的一次温柔对话;每一次呼吸的起伏,都是与乡村共同命运的合拍。藤蔓深处,红薯正以谦逊的姿态悄悄膨大,正如集体经济在静默中积蓄力量——不喧哗,却终将托起沉甸甸的丰收。

【青春三下乡(二)】保定理工学院经济学院“薪火逐光”实践团赴神农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成员们进入科技农业馆。整齐排列的水培管道、实时运行的智能环控系统,让传统农业的“看天吃饭”转变为“知天而作”。成员们亲手定植水培幼苗,体会科技对传统农业的蝶变。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重新定义“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李云飞老师现场开讲“微党课”,将水培技术与“高质量发展”同频阐释,让同学们在一棵棵水培菜中读懂“新质生产力”的乡村表达。

下午四时,实践团走进稻田,巨幅稻田画赫然在目,实践团成员们切身感到科技已悄悄长成这片田园的新“犁铧”。从“汗滴禾下土”到“数据替人跑腿”,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坚定信念。从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到今天实践团成员们脚下的高标准农田,“大食物观”正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宏大命题,在此刻写进了每个人的心田。

接着,实践团走进科普农业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认识各类特色植物,园区带动周边发展特色产业带,用科技无限拓宽农业边界,成为乡村振兴的作战图,勾勒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清晰路线。

实践团成员们前往农业博物馆,通过实物展品、图文资料回顾农业发展历程,从传统农具到现代农业设备的演变,让大家对农业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博物馆里,从石犁到无人机,农具演变铺陈出一条“从传统到现代”的文明长卷。同学们边看边记,在千年农耕史中感受“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历史逻辑,坚定文化自信,明晰青年担当。

最后,实践团在神农现代农业示范园留下了珍贵的合影,这些照片记录了他们成长的足迹,也承载着对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刻记忆。神农现代农业示范园近年来积极探索“科技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建设科普农业馆、蔬菜工厂等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神农现代农业示范园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青春三下乡(二)】保定理工学院经济学院“薪火逐光”实践团赴神农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不仅让我院学子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神农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建议。未来,我院将继续把思政课堂搬到田垄,让青年在广阔田野中读懂中国,在乡村振兴一线练就兴农本领。在泥土里答好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卷,在行动中助力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编辑:宣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