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教育学院于6号综合楼1608智慧教室,开展了第一期师智堂工作坊——北师大项目式教学培训,共计60余名教师。
本次工作坊有幸邀请到北师大师育未来PBL研究院院长,北师大项目学习课题组首席专家——罗颖。罗颖老师是电影《未来学校》课程设计师,具有十余年PBL实践经验,培训了数万名老师,开发了多领域PBL课程,出版专著《50个工具玩转项目式学习》《核心素养导向下英语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等。
理论启航:探寻项目式教学内核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论、以项目为载体的系统化学习模型。旨在让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复杂的学习任务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深度学习和素养的全面提升。
罗颖老师以“高质量项目式学习的六大要素”为主题,系统阐述了PBL的核心框架。她指出,真正的项目式学习须具备问题导向、持续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融合、产品导向、评价引领六大特征,并结合国内小学、幼儿园典型案例,分析了如何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兴趣。
实践深耕:多维互动锤炼教学新径
在研讨环节,罗颖老师结合典型案例,分享了PBL的选题策略和驱动问题分解方法。她提出,教师应立足学科核心知识,通过“问题链”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可操作的子问题,并设计阶梯式教学活动。此外,工作坊还通过“小组共创”形式,引导参会教师分组设计PBL方案,现场研讨氛围热烈,碰撞出许多创新火花。
短短40分钟,9张色彩斑斓、逻辑清晰的海报跃然眼前,每一张都凝结着团队对项目式学习的独特理解与创新实践。
教师成果展示
(一)未来教育家
(二)小小游戏策划师
(三)田园诗人
(四)如何谈好一场恋爱
(五)特色学校文创店
(六)幼儿园环创
(七)解压空间站
(八)科学活动材料
工作坊通过画廊漫步的形式进行作品展示,各小组纷纷派出代表成员讲解自己的作品,观摩小组也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建议,使各位老师对项目式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
蜕变进阶:解锁教学创新的深层价值
在开始下午的课程之后,罗老师又讲解了核心驱动问题的分解与PBL实施中的关键环节,这是从想法到教学设计的落地,根据分解驱动问题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帮助老师切实实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实践环节各小组积极讨论,最后挑选小组代表发言,并进行小组互评。
活动的最后环节聚焦PBL的落地实施。参会教师围绕“如何将驱动问题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展开深度研讨,通过案例分析、模板工具应用和互评反馈,进一步掌握了PBL设计的实操技巧。罗颖老师总结道:“PBL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角色转变——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引导者,而学生则应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解决者。”
反思促新:
项目式学习培训后的教学理念再认知
教师感悟
苏畅老师:
“此次PBL项目式学习工作坊的培训,不仅让我掌握了科学的项目设计方法,更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理念革新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积极借鉴所学,将PBL模式融入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的探究中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仇悦颖老师:
“为期一天的项目式PBL培训已结束,收获颇丰。培训中,北师大项目团队的专家深入讲解PBL理论与实践,分享了很多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相关案例,拓宽了老师们的教学视野。通过项目小组的实操演练,教师们练习了项目设计流程的技能。了解教与学的一致性建构,培训促进了教育学院教师间的交流合作,碰撞出创新教学的火花和思路。未来我们会在教学课程中融入PBL教学,提升教学课程质量,综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苏瑞雪老师:
“此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项目式学习不仅是教学技术的革新,更是“以学定教”的实践。驱动问题是项目的灵魂,其设计需兼具教育价值与现实意义。在《低年级识字》项目中,最终提炼出核心驱动问题:“如何让低年级学生主动探索汉字奥秘?”这一过程启示我们:优秀驱动问题需满足真实情境特性。项目成果是问题解决路径的可视化呈现。我们借鉴逆向设计法,建立“问题-方案”对应表。未来,我将以“问题为锚、成果为证、协作为舟”为行动纲领,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海洋中,驶向深度学习的彼岸。”
王元荣老师:
“非常感谢领导为我们请来了北师大的老师来做这样一场项目式学习,今天的培训可以用四个字总结,醍醐灌顶!从来没想过教学工作还可以这样做,今天的培训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前认为很难的学科融合原来可以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实现!也引发了我对于自己课程的思考,接下来该怎么设计项目式学习来引爆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
在培训结束之后,很多老师反映这是从“授业者”到“引路人”的蜕变,此次项目式学习(PBL)培训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教育创新的核心是“放手”。过去,老师们总是执着于知识的完整灌输,却忽略了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PBL的六大要素如同教学设计的“导航仪”,尤其是“驱动性问题”的设置,让各位老师学会如何替代枯燥的理论讲解,激发学生真实探究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资源的整合者与思维引导者。未来,我们将以跨学科项目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试验田”,让知识在应用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