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我院“行走的思政课”走进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继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之后,9月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德生带领思政课教师李鑫、张力伟、朱欣,与校团委张异淋老师以及40余名团员青年,怀着崇敬的心情赴河北省阜平县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把思政课堂搬到革命纪念馆,让红色历史“开口说话”,让学生们能在立体化的历史认知场景中学习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内,李鑫老师在讲课中说,晋察冀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建的首个抗日根据地,犹如在敌后燃起的熊熊烈火,照亮了华北大地的抗战之路。广场上矗立的青石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1939年亲笔写下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冀察边区”几个大字,这是对晋察冀边区历史地位的高度肯定。
李鑫老师重点讲述了发生在晋察冀边区的狼牙山五壮士等众多英雄事迹。狼牙山五壮士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1941年9月25日,他们在河北易县狼牙山为掩护主力部队及群众转移,与3500余日伪军激战,将敌军引至棋盘陀峰顶,弹尽后毁枪跳崖,狼牙山五壮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他们展现出的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晋察冀军民还展现出了无比深厚的鱼水情。在1942年春天,晋察冀边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发出了一个特殊的训令,要求部队所有单位不能在村庄附近采摘杨树叶、榆树叶,要把它们留给群众吃。全边区部队严格执行这个训令,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我们党和军队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李鑫老师在讲课的最后强调:“晋察冀边区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晋察冀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包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和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就是要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晋察冀精神,面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学生代表听课后深有体会:“晋察冀精神最震撼我的是狼牙山五壮士在弹尽粮绝之际,毅然砸毁枪支、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纵身跃下悬崖的决绝身影。”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大思政课”鲜活教材,实现“史”与“思”相贯通、“知”与“行”相统一。我院将持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打造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悟得深”的现场教学金课,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朱欣 张力伟 供稿)
下一篇: 保定理工学院邀请马德生教授作“认识大学,把握人生”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