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2025级新生“大学如何度过”、“未来向何而行”的成长困惑,9月4日下午4点,保定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在东院5教报告厅举办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之职业分享会。本次分享特邀学院2015届优秀毕业生、现任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李桥主讲,25级新生及辅导员齐聚现场,聆听校友从“理工人”到国企骨干的成长故事,汲取大学规划与职业发展的实战经验。
分阶段拆解“大学适应密码”
“大一的好奇与茫然、大二的转型焦虑、大三的分化压力、大四的选择困惑,我当年也一一经历过。”分享会开篇,李桥以“过来人”的身份,精准戳中新生的心理状态,随后结合自身经历,为不同阶段的大学时光“划重点”。
谈及大一“适应关”,他回忆自己刚入学时,也曾因“自由时间突然变多”而无所适从,后来通过“制定每周计划表”快速找到学习节奏;针对大二“转型期”,他强调“这是考证和能力提升的黄金期,四六级要尽早备考,计算机基础操作要练熟,;面对大三“分化点”,他以身边同学为例,“有的同学专注考研,每天泡图书馆;有的同学瞄准就业,提前参加实习实践,哪怕是短期实践,也能帮你更懂行业;而大四“冲刺期”,他提醒新生“就业要‘广投+精准定位’,升学要‘紧盯目标’,不要犹豫,坚持不懈”。
打通“课堂学习-职业需求”衔接通道
“大学学习不是‘及格就好’,而是要‘为未来铺路’。”在“学业规划”环节,李桥结合自己从工程管理本科到软件工程硕士的跨界经历,强调“专业课是‘职业地基’,公共课是‘能力加分项’”。
他详细拆解了管理学院核心课程的“实用价值”:“工程测量学、工程造价、工程合同管理这些专业课,不仅是拿学分的关键,更是未来考一级/二级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的‘必考内容’,现在学扎实了,以后考证会轻松很多”;对于政治、数学、英语等公共课,他特别提醒“这三门是考研‘硬通货’”。
谈及学习方法,李桥分享了自己的“三字诀”:“一是‘静’,学习要耐得住寂寞,别总想着‘刷手机’,可以找图书馆或自习室的‘固定座位’;二是‘勤’,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问老师、查资料,别攒着;三是‘融’,把理论和实践结合,比如学CAD绘图时,多练几个实际建筑的图纸,比单纯背知识点更有用。”
在一家建筑公司做过4个月的工程资料整理实习,看似简单的核对图纸、整理合同工作,让我第一次知道‘工程合同管理’课本里的条款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他特别提醒:“实习不是‘走过场’,每结束一段实践,一定要总结‘学到了什么、发现自己缺什么’,让实践需求引导学习方向。”
考证方面,李桥展示了自己的“证书清单”,建议:考证要按需选择、趁早准备,大一、大二时间充裕,可先拿下驾驶本、普通话、计算机一级和二级、英语四六级等这些‘通用性证书’,它们是考研、求职的基础门槛;进入大三,要结合实习实践中发现的行业需求选考专业证书,比如工程管理专业的同学,可提前备考二级建造师、BIM等。
从“理工人”到国企骨干“规划逻辑”
“我的职业路径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不断调整、逐步清晰’。”分享会最后,李桥讲述了自己的职业故事:从保定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先在软件公司积累技术经验,再到北京市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最终凭借“工程管理+软件工程”的复合背景,入职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工作。
他告诉新生:“职业规划不是‘定死的计划’,而是‘动态的方向’。大一可以多尝试,比如参加专业竞赛、听讲座,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大二、大三通过实习实践,看看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大四再根据积累的经验,确定最终方向。”。
分享会结束后,25级新生们围着李桥提问,“学长,跨专业考研需要提前准备什么?”、“国企面试更看重哪些能力?”李桥耐心解答,还留下了联系方式,“欢迎大家以后有困惑随时找我交流,咱们都是‘理工人’,要互相帮衬”。
学院将持续开展“校友分享会”活动,搭建交流桥梁,让新生在“身边人的故事”中汲取成长力量,为未来的学业与职业发展筑牢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