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蒲公英”义务支教队,圆满完成了为期15天的暑假义务支教任务。“蒲公英”义务支教队由来自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的10名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组成,他们在暑假期间自费来到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川口中心小学支教。短短的15天,采用视频教学、课堂授课、感恩活动、游戏拓展等方法,从多方面、各角度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学校师生及家长的好评。
本文刊登在《河北日报》2011年9月8日 11版“教育视野”上

田录贤 武永山 张秀军摄
愿“蒲公英”的种子撒遍甘肃靖远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蒲公英”暑期甘肃靖远义务支教
9月5日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蒲公英”10名支教队队员,回到自己的课堂上,圆满完成了为期(7月19日——8月5日)十五天的暑假义务支教任务,受到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川口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及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蒲公英”义务支教队成员,秉承“呼唤爱心,奉献爱心”的宗旨,以“关注贫困山区生活,改变留守儿童命运”为目标,力求在短暂的十五天教学中,初步改变山区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设置上,支教队的成员们,依据山区孩子的特点,精心设计课程,悉心准备教案,坚持基础课与拓展性课程相结合,共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礼仪、健康、安全、历史、阅读等11门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支教队成员采取视频教学、课堂授课、感恩活动、游戏拓展等方法,从多方面,各角度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修养,力求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于在支教期间,靖远地区正与秋忙,许多家长让孩子干农活,为了支教成功,支教队成员还坚持每天一次的家访,十五天内,共走访了全校一百五十名学生的家庭,通过和家长沟通与交流,让家长明白了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形成了“学校—学生—家庭”三点一线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蒲公英”支教队10位成员,都是来自我院的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干部家庭,有的来自工人家庭,有的来自农民家庭,共同的爱心把他们团结在一起,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教育局的协助下,他们自费来到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川口中心小学支教,在支教前他们积极备战锻炼身体,开展团队培训,锻炼团队协作意识,并与保定市南市区团委联系,发动南市区各小学学生为靖远县川口中心小学捐衣5500件,书本6292本,文具8283件,为支教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支教中,他们不给川口中心小学和当地老百姓增添任何经济负担,住在川口中心小学寄宿学生宿舍,自己做饭,既锻炼了他们,进行了社会实践,也保证了支教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学院赢得了荣誉。
十五天的支教任务结束后,支教队成员和学生共同举行了汇报演出,学生表演了诗朗诵《感恩的心》、舞蹈《爱的华尔兹》和歌曲《同一首歌》,支教队成员表演了歌曲《飞翔的翅膀》。
“蒲公英”支教队成员,通过十五天的支教和社会调查,让他们深深的感受到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落后,同时也被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而感动,他们决心将尽最大努力,把支教活动延续下去,把希望的种子播散出去。让“蒲公英”的种子撒遍甘肃大地。
教早操体育
教文化课
教舞美艺术
教标准话
同学们和支教老师恋恋不舍